启爸扯闲条

读《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集中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笔记

2012 7月12日
时间:2012/7/12(周4)09:07|作者:启爸|分类:记笔记

期刊:中小学管理·2007·12第41-43页
题目: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集中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
作者:北京教育学院  迟希新(http://wenku.baidu.com/view/124d040190c69ec3d5bb75f0.html

    学校德育问题丛生更多是源自学校德育管理自身。
    当前学校的德育管理问题:管理理念的偏差、管理实践层面的舛误、校长管理角色的缺位、实际德育实施过程的僭越。
    误区:

    一、学校德育工作论
    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偏见。德育工作论的真正出现是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德育工作论都具有明显的弊端:理论上把德智体的逻辑框架当作学校的分工 依据,实践上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从而妨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越是加强越是难做。
    学校没有一项工作是单独的智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如果人为地将它们拆分,就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由此滋生教师心态:既然我是学科教师,那么德育就不是我管的事情。
    班主任津贴的反作用:既强化了班主任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又使得非班主任产生旁观者心理,而班主任的德育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管理者的初衷。
    津贴怪圈:津贴越高——考核越严——工作及心理负担越重——越不愿意担任班主任。津贴越多,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合理反而越小。
   
    措施:
    必须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全员德育机制。
    ①建设班级教师集体——集体德育责任制:减少或取消班主任津贴,形成“人人有责任意识,人人有尽责绩效”的德育管理局面。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行。
    ②打破教务处与政教处的分工,实现政教合一。
    ③转变主管部门的德育管理意识:检查考评是改进不了德育的。
   
    二、日常管理取代论
    问题:
    强调行为准则和日常规范的制定,以日常行为的管理取代系统的德育过程。规范不是目标,育人才是目标。困境:规范越多,失范越重。
    品德的形成要靠自我构建、自我教育。任何外在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内部活动才有可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机制:尊重与唤醒主体意识基础上——自主确立发展目标——自行确立行动的方案——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自我评价观点和行为
    自我评价的两个层次:独立自评——他人评价后再次自评
    学校有相当多的行为规范仅仅是为了“管住”学生,并未考虑过规章制度与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
    德育内容除了行为规范外,还有伦理道德、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等内容。

    措施:
    摈弃道德灌输,体现德育主体性。调动德育活动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
    倡导体验教育,营造道德情感体验的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
    重视隐性课程:道德细节、校园环境。

    三、团队活动替代论
    问题:
    团队活动取代德育过程无益于系统的德育课程学习。混淆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活动课程:零散的、随意的。
    团队活动易导致德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措施:
    增强团队活动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即年度、学期和具体执行方案。
    加强整体性管理。
    注重活动的总结与提升,帮助学生深化内心的体验。

浏览1638 评论0
作者启爸 分类记笔记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读书笔记 [转]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家庭教育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