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爸扯闲条

2021年9月15日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

2021 9月15日
时间:2021/9/15(周3)10:09|作者:启爸|分类:学文件

转自: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pdf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

(2021年修订版)》的通知

教督〔202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

2021年9月15日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

(2021年修订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基〔2021〕3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聚焦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客观的监测数据支撑教育决策、服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五育并举”,拓展监测学科领域,构建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教育质量的监测指标体系。

  (二)服务质量提升。紧扣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监测学生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及核心素养,系统挖掘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精准服务教育质量提升。

  (三)注重方法创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方法,开展计算机网络测试、人机交互测试等,探索多领域综合评价和跨年度增值评价,推动监测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四)强化结果运用。坚持问题诊断和示范引领并重,建立监测问题反馈和预警机制,督促问题改进;推广典型地区经验案例。推动各地建立结果运用机制,有效发挥监测诊断、改进、引导功能。

  三、监测学科领域及周期

  监测学科领域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

  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第一年度监测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第二年度监测语文、艺术、英语,第三年度监测德育、科学、劳动。

  四、监测对象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中的学段划分情况,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监测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

  五、监测内容

  对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主要开展学生发展质量和相关影响因素监测。

  (一)学生发展质量监测。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要求,重点监测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质量状况。

        德育主要监测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基本国情常识掌握情况等。

        语文主要监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情况、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数学主要监测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情况、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英语主要监测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情况,阅读、写作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

        科学主要监测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情况、科学探究能力等。

        体育与健康主要监测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状况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等。

        艺术主要监测学生掌握艺术基础知识情况,通过艺术作品和活动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劳动主要监测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

        心理健康主要监测学生情绪、人际交往等发展状况以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等。

  (二)相关影响因素监测。调查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情况等。

  六、主要环节

  (一)工具研制

  组织专家研制测试卷、相关因素调查问卷以及表现性测试工具。测试卷监测学生在有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重点关注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因素调查问卷调查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相关因素,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校长问卷、区县教育管理者问卷等。表现性测试工具用于体育与健康、科学、艺术等学科领域,通过学生现场项目参与和演示,监测运动、操作、演唱能力等。

  (二)样本抽取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量大、面广的特点,采取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抽样。其中,根据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状况,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样本县(市、区),占全国总县数十分之一左右(每年约340个)。根据地理位置、城乡分布、学校类型等因素,采用按规模成比例概率抽样方法,在样本县(市、区)抽取样本学校,原则上每个样本县(市、区)抽取12所小学、8所初中。在样本学校随机抽取学生,原则上每所样本小学抽取30名四年级学生、样本初中抽取30名八年级学生,样本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三)现场测试

  为了保证测试操作规范,所有样本县(市、区)、样本校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开展统一测试,测试总时长为一天半。测试安排在本校,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综合考虑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便于组织测试等因素,原则上每年测试时间安排在5月下旬。

  (四)水平划定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答题的实际表现,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和具体描述。参照国际监测通行方式,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将学生学业表现划分为水平Ⅳ(优秀)、水平Ⅲ(良好)、水平Ⅱ(中等)、水平Ⅰ(待提高)四个水平段。

  (五)数据分析

  在监测数据扫描录入基础上,经过数据清理、跨年对比、数据链接等环节生成监测数据库,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挖掘数据,形成监测结果。

  (六)报告研制

  根据报告目的、内容和阅读对象的不同,主要研制形成国家监测报告、分省监测报告、区县监测诊断报告、政策咨询报告四类报告。

  1. 国家监测报告。呈现全国学生在各监测学科领域发展水平的总体状况、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关分析,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发布。

  2. 分省监测报告。分省(区、市)呈现学生在各监测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影响该省(区、市)学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关分析。该报告主要供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使用。

  3. 区县监测诊断报告。分县(市、区)呈现学生在各监测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影响该县(市、区)学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关分析,诊断教育质量问题。该报告主要供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使用,供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参考。

  4. 政策咨询报告。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结合一线教育实际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该报告主要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阅,供地方调整教育政策参考。

  (七)结果运用

  1. 服务决策咨询。向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呈送国家监测报告和政策咨询报告,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支撑。

  2. 督促问题改进。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和分省监测报告,督促问题整改。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对全面发展质量不佳、质量下滑趋势明显的地区进行预警,对有关责任人员约谈问责。

  3. 支撑督导评估。监测结果直接应用于督导评估工作,作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的重要参考。

  4. 引领质量提升。宣传推广监测发现的典型地区经验案例,搭建监测学习交流平台。加强监测数据挖掘运用,鼓励开展监测相关学术研究,引领推动教学改革、改进教育管理。

  七、组织实施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由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实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过程监督,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担业务培训、工具研发、数据采集、报告研制等工作。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测试组织和过程监督。市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测试协调和指导。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组织现场测试。

  探索监测结果与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各地建立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监测结果运用制度,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监测结果运用模式。建立并完善地方监测机构,探索对地方监测机构在监测工具研发、抽样等方面技术标准的认定。

  八、纪律与监督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严肃工作纪律,坚持公平公正,确保工具安全,杜绝模题应考、干扰抽样、弄虚作假等行为,广泛接受学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对监测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工具保密性进行全程监督,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受理举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国教督办〔2015〕4号)自本方案印发之日起废止。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方案》),启动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方案》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简要介绍前两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答: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一项制度安排。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正式印发以来,全国已完成两个周期监测,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抽取了1966个县(市、区)约120万名四、八年级学生参加。监测在诊断教育问题、引领教育改革方面作用明显:一是摸清底数。研制各级各类监测结果报告,客观呈现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成为掌握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可靠来源。二是诊断问题。向省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并督促整改,推动解决长期在教育系统内部循环的老大难问题。三是建成品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指标工具,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评价品牌。

  二、请简要介绍《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标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改进监测工作、研制出台《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落实评价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构建了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指出在实施层面要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效整合,推动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二是引领聚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坚持和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提出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关结果作为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指标之一,均对高质量开展监测工作、引领聚焦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推动问题解决,实现教育督导“长牙齿”的有效抓手。以往监测发现,我国义务教育尚存在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等问题。研制出台《方案》是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更加科学、客观地诊断教育问题,为督政督学提供可靠依据,切实推动解决教育问题。

  三、请简要介绍《方案》的研制过程

  答:我们会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高水平专家组,围绕《方案》研制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部党组最新政策文件,将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教育质量、加强结果运用、压实问责制度等要求融入《方案》研制,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紧密衔接、有效整合。二是全面总结经验问题。认真梳理前两周期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出监测在诊断教育质量、督促问题解决、引领教育教学改进等方面的经验成效,分析出监测尚存在学科覆盖不全、结果运用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研究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TIMS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EP)等进展和趋势,学习借鉴其在能力素养导向、情境化命题方式、高阶思维测查、人机交互测试、背景问卷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方案》研制提供参考。四是开展系列专题研究。成立高水平专家团队,立足我国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新进展,围绕监测在学科领域、指标工具、组织实施、结果呈现与运用等方面如何改进提升进行专题研究,形成十余份专题研究报告,明确了《方案》的重点内容。五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方案》初稿形成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召开三轮次意见征求会,面向百余位教育政策专家、学科领域专家、教育评价测量专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有关业务司局等征求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并充分吸收采纳。

  四、与以往相比,《方案》有哪些主要突破

  答:《方案》坚持传承创新,在全面总结经验问题基础上进行系统改进,更好地与教育改革政策相衔接、适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方案》总体沿用2015年版监测方案的内容及架构,主要有四个方面突破:一是拓展学科领域。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要求,增加劳动教育领域;为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加心理健康领域;为监测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英语学科学习质量,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增加英语学科,实现了“五育并举”全覆盖。二是服务质量提升。对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设计指标,紧扣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开发工具,突出能力素养导向,新增区县教育管理者问卷,系统挖掘影响因素。三是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方法,试点开展人机交互测试,探索多领域综合评价和跨年度增值评价。四是强化结果运用。增加区县监测诊断报告和政策咨询报告,建立监测问题反馈和预警机制,将监测结果与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等挂钩,推广典型地区经验案例,推动各地建立监测结果运用机制,加强地方监测机构建设。

  五、监测对象是谁

  答: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中的学段划分情况,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借鉴国际大型教育评估监测项目经验做法,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

  六、监测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对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确定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为监测的九个学科领域。

  监测的主要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学生在九个监测学科领域的发展质量状况。二是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情况等。

  七、监测周期及学科是如何安排的,有什么考虑

  答: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第一年度监测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第二年度监测语文、艺术、英语,第三年度监测德育、科学、劳动。主要考虑是:一是工作的延续性。为确保不同周期的跨年分析和增值评价,原有6个学科的年度安排不变,新增的心理健康、英语、劳动3个学科分摊至每年。二是实施的经济性。艺术演唱和英语听力测试均需要使用耳机等视听设备,考虑便于组织实施和降低成本,安排艺术和英语同年监测。三是结果的有效性。劳动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为给各地开展劳动教育留有时间,确保监测结果科学有效,故将劳动监测安排在周期内最后一年。

  八、监测样本是如何抽取的

  答: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量大、面广的特点,监测采取三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包括区县、学校和学生抽样。其中,根据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状况,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样本县(市、区),占全国总县数十分之一左右(每年约340个)。根据地理位置、城乡分布、学校类型等因素,采用按规模成比例概率抽样方法,在样本县(市、区)抽取样本学校,原则上每个样本县(市、区)抽取12所小学、8所初中。在样本学校随机抽取学生,原则上每所样本小学抽取30名四年级学生、样本初中抽取30名八年级学生。监测结果能够代表全国和各省份的整体水平。

  九、监测工作如何组织实施

  答: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由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实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过程监督,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担业务培训、工具研发、数据采集、报告研制等工作。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测试组织和过程监督。市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测试协调和指导。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组织现场测试。

  十、《方案》中关于加强监测结果运用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强化结果运用是《方案》的一大亮点,也是新一轮监测的主要改进方向,主要提出了以下举措:一是丰富了报告类型。新增了政策咨询报告和区县监测诊断报告,发挥监测服务政策调整和改进一线教育教学的作用。二是明确了使用方式。《方案》专门增加了“结果运用”部分,指出要从服务决策咨询、督促问题改进、支撑督导评估、引领质量提升四个方面运用监测结果,明确了向省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将监测结果作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参考,宣传推广典型地区经验案例等具体举措。三是强化了地方责任。提出各地要探索监测结果与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建立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监测结果运用制度,注重有关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地方监测机构建设等要求,强调监测结果要下沉到区县和学校,切实发挥监测服务教育教学改进的作用。


解读《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


开拓创新,以高质量监测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主题,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对新时代改进监测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这对于建设高质量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更有力地推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展国家监测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坚持和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高质量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引领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国家监测将党和国家有关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融入监测内容和指标,检验各地的落实情况及成效,有助于引导各地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及时转换工作重点。同时通过监测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制约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有利于督促和指导各地集中精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着力点,精准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进展与成效

  从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发布至今,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指导下,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完成了两个周期的监测工作,累计抽取了1900多个区县近4万所中小学校,对约120万名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进行了监测,相应的学科教师、班主任、校长也参与了调查。经过多年努力,国家监测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有效检验了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监测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全面梳理了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导向正确、针对性强,能够实现对落实情况的有效监测。通过开展6大学科监测,全面掌握了学生全面发展状况以及素质教育推进情况;通过分析区域教育质量差异状况和特殊群体学生发展状况,准确把握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进展状况;通过对课程开设、资源配备利用、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监测,检验了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

  二是全方位展现了义务教育质量状况。通过6年来对全国1900多个区县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在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多领域全面发展的结果,获取了学生发展质量的一手数据信息;全面诊断了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短板及弱项,着力找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系统追踪了历年教育质量发展变化,清晰呈现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发展趋势。从横向、纵向多方位摸清了义务教育质量状况,为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有力推动了国家和地方改进教育教学。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了结果报告呈报机制,向国务院领导、有关教育部门呈报年度国家监测报告,为宏观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自2019年起建立了省域监测结果通报与整改机制,每年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印发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要求各省切实落实整改。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批较为成熟的监测结果应用模式,如“解读报告-归纳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检验成效”五步法,为地方有效应用监测结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宣传推广了典型地区在推动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案例,引领、推动各地探索适合自身的监测结果运用模式,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四是引导树立了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自2018年起,每年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微言教育”公众号、《中国教育报》等向社会发布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广泛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监测报告系统呈现了我国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状况,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义务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方面持续进行了正面宣传,对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育人观、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关于监测工作的未来展望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第三周期的开局之年,研制出台新的监测方案恰逢其时,对构建新时期高质量的教育评价监测体系,更有力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我认为今后的教育评价监测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构建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基础研究,组织开展相关监测标准、工具的研发及相关的试点监测,探索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制度和机制。

  二是持续强化育人状况监测。对标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持续完善监测标准和工具,强化立德树人成效监测评价,重点加强育人理念、育人行为、协同育人等方面监测,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三是推动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区县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研究,厘清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功能和定位,持续支持和指导不同层级教育质量体系构建,促进各级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是继续推动监测结果深度应用。进一步推动地方建立完善监测结果应用制度,为地方开展基于监测结果的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促进监测结果运用在地方实践操作层面真正走深走实,真正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 董奇)


落实评价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在2015年版监测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进,体现了对中央有关教育评价改革新精神和新要求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健全了我国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迈出了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一步。

  一、新方案落实了教育评价改革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提出“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标评价改革要求,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进行了改革创新,及时出台新方案,在以下方面做出探索:一是改进结果评价。完善监测指标工具,突出能力素养导向,探索形成能准确反映学生课标达成情况及能力发展状况的结果评价形式。二是强化过程评价。聚焦影响学生发展结果的教育环境性和过程性因素,加强学生发展结果与教育过程性因素的关联分析。三是探索增值评价。通过对国家和地方不同年份学生发展结果的纵向比较,着力反映教育质量的变化状况。四是健全综合评价。加强监测结果的综合研究,力图全面分析德智体美劳所有学科领域监测结果,形成对国家和地方教育质量状况的整体评价。

  二、新方案是教育监测评价的自我系统完善

  评价领域、内容、技术方法、结果使用等是监测评价的基本组成要素,建构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要在以上方面不断完善。新方案紧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聚焦立德树人,突出“五育并举”,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着重从以下方面突破创新:

  一是拓展监测学科领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劳动、英语、心理健康三个学科领域。其中,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劳动教育监测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英语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监测范畴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监测是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成因及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呵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是突出对关键能力的测查。关键能力培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亟待加强的环节。新方案在监测内容上加强了对各学科关键能力的监测,如数学监测加强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方法、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测查,对引导学校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数学关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监测强化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探究能力的测查,有利于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是丰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视角。影响因素分析是监测的重要环节,对找准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力点有着重要作用。新方案在原有的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校长问卷基础上新增了区县教育管理者问卷,重点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区县层面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如区县教育经费投入、资源统筹、政策制定与实施、区域评价制度等,由此实现了从个体、家庭、学校、区域等各个层面立体化解读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结果的相关因素,为教育政策制定和调整、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了精准的决策依据和证据支持。

  四是探索应用新型测试手段。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迅猛发展,给教育监测评价改革带来了巨大机遇。新版《监测方案》提出将在计算机网络测试、人机交互测试等领域开展试点。比如,科学监测将基于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际发展水平研究开发人机交互系统,设置交互式测评任务,由学生与多媒体设备在互动之中完成获取信息、做出选择、操作虚拟程序、输入答案等问题解决的操作步骤,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实现对学生科学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高阶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测评。

  五是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结果应用机制。结果应用是监测评价发挥作用的“最后一公里”。新方案提出,将建立分级分类的监测报告制度,在原有国家监测报告、分省监测报告的基础上,新增政策咨询报告和区县监测诊断报告,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教育决策。强化了监测结果对督导评估的支撑作用,明确将有关监测结果作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能有效提升督导评估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探索建立监测结果与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应用监测结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调整有关教育政策,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推动各地建立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监测结果运用制度,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基教、教研、体卫等多个部门协同联动的机制,形成运用监测结果的合力,更好助力地方教育质量提升。

  三、进一步完善国家监测评价制度的建议

  行百里者半九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一要进一步推动监测新理念与技术方法传播。要以新方案发布为契机,通过监测培训、专家宣讲、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监测新理念、技术、方法的传播推广,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自觉落实教育评价新理念和新要求。

  二要持续加强监测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围绕涉及国家监测相关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在命题理论与技术、等值技术、测量模型、应用系统等领域及其他相关前沿性研究方面实现进一步创新和突破,为持续推进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三要建立结果应用的协同联动和成果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平台作用,建立完善中心与各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地方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机制,重点加强在监测结果应用方面的成果交流共享,在支持和指导地方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监测结果应用模式方面争取有更多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教育改革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科专家 史宁中)

浏览1786 评论0
作者启爸 分类学文件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2021年7月24日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021年10月12日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节选)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