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核心素养是否过时:关键能力能否取代核心素养?——褚宏启
最近教育界有传言,说上面不再提“核心素养”,改提“关键能力”了,所以核心素养过时了。例如: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通篇没提核心素养,而是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实质上,“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这两个词的内涵是一致的,对应的也是同样的英文词,即“Key Competencies”。不管大家提与不提、怎么提,一个现实的问题都不容回避: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21世纪,为应对复杂、多变、不确定的外部世界,青少年应该具备哪几个“关键少数看家本领”?
世界诸国与国际组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才研究与提出核心素养框架的。核心素养是国际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反映了全球范围内教育质量转型升级、教育目标更新换代的时代要求。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应该脱离国际背景,不应自外于国际潮流与趋势。因此,在我国,核心素养不仅应该提,而且应该大提特提,至于提法的不同,甚至换个“关键能力”的提法,只是形式问题,实质上关系不大。
同时,从实践层面看,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界已经是热火朝天了,各个学科都在研制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目的都在于让核心素养落实落地。在此轰轰烈烈的背景下,如果官方对于“核心素养”猛然刹车,那么势必造成实践领域严重不适,并使得前功尽弃。
“核心素养”是面向21世纪的素养,当前没有过时,再过几十年也不会过时。换种表达方式亦无不可,但改弦更张实无必要。目前的要务与急务是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如何落实?要点有三。
其一,教育目标需要升级并进行结构性调整。核心素养不是基础素养,是高级素养。我们应在抓好基础素养培养的同时,重点提升学生的高级素养。当前存在一个普遍性的误解,认为重要的素养就是核心素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基础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开车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都是非常重要的素养,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这些并不是高级素养,不属于核心素养。要应对21世纪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人只具备基础素养是不够的,需要拥有高级素养即核心素养。
当下,一些地区与学校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应试技能的核心是记忆能力。在“认知能力”的谱系中,记忆能力排在最低端,属于低级认知能力;而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排在高端,属于“高阶认知能力”。以记忆力为核心的应试技能,对于增进国际竞争力没有实质价值,因为记忆只能“记已有的知识”,而各国竞争拼的是“谁先拥有新的知识和技术”,拼的是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
教育目标升级,不是说要弱化基础素养,而是说要强化高级素养。要把教育目标升级落到实处,需要改变评价和考试方式,把核心素养特别是其中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与考试内容,发挥“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让学与教更多关注高级素养的培育。
其二,课程内容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教育目标升级必然要求课程内容结构调整。当前中小学的课程内容的关键问题,不是内容本身“多与少”的问题,而是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即教育重点目标)的联系程度“紧与松”的问题。课程内容即便很多,如果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缺失或者严重不足,甚至充斥的都是应试的内容,那么这种课程结构也显然是不合理的。课程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是培养目标的分解与细化。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内容偏多,需要瘦身,更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对高级素养的强调,进行课程内容的结构性调整。课程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求“量少而精准”比“量大而杂乱”,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更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
其三,“教与学”的方式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当前落实核心素养时一个最大的误区是忽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实际上,落实核心素养,教法、学法比教材更重要。培育核心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学习方式上,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核心素养中有两大超级素养,一是创新能力,体现聪明的脑;一为合作能力,体现温暖的心。教学方式中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主要对应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主要对应的是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学习方式中的发现学习直接对应创新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直接对应合作能力的培养。上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采纳的,是跨学科的,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落实到教与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才算真正落实到位。如果教师用压制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冷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温暖的心、用专断的方式去给学生讲关于民主的知识,那么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教法比教材更重要。
(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