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教育要做什么?
今天的升旗仪式后,在周主题展示中有一个重头戏,是由英语组老师精心排演的“万圣节”时装展。当表演的孩子们戴着面具,穿着特制的服装从旗台两侧迈入之时,台下顿起一阵子躁动。伴随着孩子们在音乐的节拍中各种走步“时装秀”,台下时一阵又一阵的跳跃,如星星点点的弹涂鱼般——只怪个子矮了,看不到台上的精彩。此情此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想说什么的?正当我还想不出说什么的时候,一个老师说“这些孩子比我们搞传统节庆兴奋多了!”我点头表示赞同。娟儿同志拿着手机告诉我说,你看,今天刚好是寒衣节!我不禁一颤,恕我不学无术,第一次听说寒衣节,惭愧,惭愧!
我似乎开始了沉思。老师们想表达的不外乎就是,中国人越来越喜欢洋节,越来越淡漠于传统节日,美帝文化侵略之势堪忧啊!你看,就连我们的小学生都这样,况成人乎?君不见前段时间有报道,重庆万圣节活动女游客当场吓哭,“男鬼”安抚。从心理活动的角度去分析,我想,无论大人小孩,“猎奇”似乎是大众心理。凡是少见者必然多怪,西方的洋玩意儿没见过,必然会去见识一番,甚至玩它一玩。这就不比咱们的传统节日,年年过,似乎腻歪了。那寒衣节为什么没人过了呢?在成人的世界里,中国的传统节日,甚至节气不少,重要的节日却只有那么些个,另外,这个“节”往往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烧寒衣,祭祖先等很多仪式上的东西失了传人,丢了市场,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记住,似乎也没有记住的必要。
现在话说回来,面对洋节,就说万圣节吧。成年人,尤其是青年人,除了猎奇,估计还有借机取乐,游戏人生的心态。但对于我们的教育者来说,教育,要做什么呢?
我想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问题。
首先,理解要成其为“理解”,必然涉及对比,肯定有必要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的环境,联系个人的经验,调动已有的储备的场景。有比对、有匹配、有情境、有激活,才有真正的理解。那么国际理解呢?我想,首先是比较细致的了解这个“万圣节”是个啥,怎么的由来,为着什么而“节”,这是教育者的知其然。然后去想,万圣节不外乎就是外国人面对不可把控的外部世界,由一群缺乏安全感的人们造出来的消灾避难的仪式,那么,在咱们国家,咱们的传统节日里,有这样的“节”吗?抑或相似的“仪式”吗?这就是“联系”,然后一比对,你会发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想通的。所以才会有人理智地提出来“万圣节撞上寒衣节:同为鬼节,有何不同?”你看,我们的老师,尤其的中小学老师,决不能做一个糊涂的跟风者,只知道跟着起个哄就坏了。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上,实际上想说的是,教育首先要“有认知”。
其次是要“有行动”。有认知后,教育教学中该做什么呢?孩子们对洋节津津乐道恰恰是教育的极好的契机。网上看到一些个关于小学万圣节活动的方案,大多流于浅薄。如上所说,我们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了解万圣节,知道它怎么来的,做什么的,流行于何处,然后介入“寒衣节”、“七月半”等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比较,让学生真正理解节日的含义,进而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懂起去分辨哪些是节日中的严肃之义,哪些又是个瞎起哄的内容,然后做一个明白人,一个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宽容和理解,这才是国际理解教育,或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最后,我想说,拒绝谈论洋节是不显示的,让学生排斥洋节是狭隘的。作为教师,要用教育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认识它,组织学生去触摸它,联系生活理解它,然后学着做一个能兼收并蓄的人,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哪怕是英语组老师在排演这个节目时,也有义务引导孩子们明白地看待这个“节”,才是做到位了的。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