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认知世界的冷静视角
南京师范大学徐文彬教授的授课,我想到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冷静”。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呢?我想,大概是我觉得,这样一位从初高中数学老师走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授带来的,是与众不同但又非常真实的认知世界(教育教学的世界)的视角吧。有例为证(不确定是否记录错误哈):
——和核心价值观相比,能让我们记住的核心价值用四个词十六个字来概括:自食其力、独立人格、自由思考、遵守法纪。
——我改变不了,但我不添乱。
——生活的道理说了不算要做做看。
——关联与想象是学习与教学的实质。
——数学的本质就是在大脑中解决问题。
——真正的反思要在触及(引起)痛感之后才能起到作用。
——教师课堂教学要有四种追求:让你的学生觉得①你懂你所教的学科;②你喜欢你所教的学科;③你喜欢教你教的学科;④你喜欢教你的学生学习这门学科。
……
从这些讲授的内容中,我想说:
第一、教学中应该有对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的深度追问的习惯。比如,徐教授举了关于数学“验算”教学必要性的例子。他认为,验算会带来枯燥的重复,重复恰恰是学习最大的敌人。平常验算的教学设计目的、功用的预设并不能真正被实现。这就意味着,平常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目的何在?意义何在?是否可以被替代?真教学还是伪教学……
第二、教学行为的选择要指向真正的“学生学习”。徐教授的意思大概是,我们目前的很多教学,学生真正的学习并未发生,课堂的参与并没有真正深入,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到问题的、情境的场域中经历学习体验,教师往往急切地带学生走过场,演流程。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提出的要求,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他们是否真的学过了,学到了,收获了,有困惑了,有兴趣了……
第三、要做一个教学的明白人,尽可能宏观角度俯视学科教学,微观角度品析课堂教学。微观上即上述两点,宏观上实质就是我们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不断追问自己——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怎样经历的?普适性原理如何在具体学习中起作用的?从而让自己清清楚楚地体悟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是有规律的,任何违背这个规律的教学比如会走向失败。作为普通教师,在教学中,时刻要爬到最高处看一看,自己的方向对不对?方式好不好?目标明不明?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