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爸扯闲条

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问题(在川大附小江安河分校教师培训会上的发言)

2018 3月4日
时间:2018/3/4(周0)17:03|作者:启爸|分类:聊教育

        做课题研究的前提是把概念界定清楚,谈教师专业发展也一样。

        你我都是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我的专业发展”。“发展”的含义宽泛,“专业”上的发展是其一个方面。我们的专业是教育,是教书育人。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我们自己教书育人水平的发展。


1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我”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是谁要我发展的问题。我做了很多年的教师培训工作,感觉最大的障碍就是“发展的主体”问题。很多时候,老师的发展没有动力,感觉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是校长,而我们自己成了客体,是被行政力量裹挟,甚至是威胁下的可怜人。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个问题。我主张:教师专业发展,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需要自己发展自己。为什么呢?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欢教书,但却难以跳槽,跟不喜欢上课的学生但又必须要上课一样,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把大好的光阴用在发展提升上,去抱怨实际上于事无补的。要么赶紧走,别耽误自己的青春和学生的大好前程,要么好好学,否则就会一辈子高不成低不就,教书一辈子,带着问题上讲台,退休留下同样的问题走下讲台。好比语文老师一开始就教不好汉语拼音,退休的时候他还是教不好汉语拼音,是不是很失败?

        这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悬空,有点大道理的味道。你懂,但为什么还是做不到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呢?懂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你“缺一门”——去行动!


2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现在,假定我们自己很想发展自己的专业,有意愿了。那么,第二个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好人。荀子讲“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我们教师队伍里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肯定有,满嘴跑火车,做人无原则,有利的时候比谁都跑得快,做事比谁都慢的人肯定有,当然,这是少数。师德是底线,讲得耳朵都起茧了,这里不多说,要说,也是说怎么做人。

        我们的专业是教育,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懂教育”的好人。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一天到晚在作业上跟学生斗智斗勇(当然,这事我也干过),不明白学生做作业的本质,这算“懂”教育吗?有的老师紧紧盯着分数看(杨东教授在《旁门左道》一书中提议把《我要的是葫芦》疑问中的“葫芦”换成分数念念),不明白分数背后真正的含义,教育的学生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这算“懂”教育吗?有的老师看到很多微信软文,把所谓的“干货”“你要的小学知识都在这里了”之类的东西奉为至宝,这算不算“懂”教育?一个专业人员,所思所行跟外行无异,这是很可怜的事情。

        这个“懂”字,我认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二是“行”,做不到“知行合一”算不得“懂”。“知”指的是正确的教育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并进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行”指的是有效的教育行为。杨义先教授讲,世界是物质、信息和能量组成。教师所懂的“知”必然是在“信息”这个范畴里。根据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知”与“行”像太极双鱼图一样不断循环上升的。因“知”之于“行”,得到“反馈”,随后“微调”,之后改进,人就会产生“迭代”,一定数量的迭代加不同种类的迭代,人就会脱胎换骨。你发现没有,这就是行动研究遵循的逻辑,对吧?

        而且,上面谈“知”与“行”不断循环地奔向“一”,第一个,你发现没有,它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知行合一”组成的。比如“知”道了教小朋友比较大小的有效教法,去做了,行动了,验证了,强化并记住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变成了“比较大小教学法”这个微乎其微领域的专家,一段时间解决一个“微乎其微领域”,漫长的几十年时光,能力在迭代中提升,专业能不发展吗?第二个,“知”怎么来呢?当然是研究,就是求知,求得知识,让自己知道。

        所以,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求知、获知、迭代的过程,一个逐渐“懂教育”,先懂得一点,逐渐“懂”得多得多得多的过程。我们把处于这个过程不同阶段的老师有个角色分层,比如引领者,生产者和使用者。这是相对于“知识”生产而言的。引领者是最能干的,他们在求知过程中帮助别人,成长自己,成就他人。生产者因为掌握了,或者练习着用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案探寻答案,把答案经过结构化组装,生产出一个一个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包。使用者是成果的享受者,他们是某个“微乎其微领域”不熟悉的教师,他们享受这间接经验。

        实际上,在这个求知过程中,很多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叫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类教师往往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很行,比如外出听研究课,示范课,对别人的课不以为然,认为整个磨课团队都是傻瓜,估计就有点不知道自己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实际上是无感这样的现实。我之前参加自考,考了《教育统计与测量》,考完了终于知道了自己对于这个领域有哪些“不知道”了,这就是第二个层次,叫做“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当然最高的层次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另一方面,我们总处于三个时态当中。第一种叫“一般过去时”,就是“哥子们曾经是嗨过的”那种,曾经很进步,发展快,发展有成就。一旦职称评了,羞答答的金花翻叉叉地开了,或者某领导让他不爽了,他就停止不前了。第二种叫做“现在进行时”,李笑来说“我永远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学生’”,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一直在发展,而不是“在发展的路上”。第三种叫“一般将来时”,就是等我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再说,这种教师很少,当然也有,比如等工资涨了的时候再发展,学习。


3    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现在来谈第三个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规律。这个很复杂,我个人思考,认为有这些:

        首先,教师因为是成年人,专业发展有着所有成人学习一样的特点,那就是“阻碍多多”。来自家庭的、经济的、时间的,甚至心情的,加上很多老师因为纵所周知的原因“好想安静地教书”,阻碍多种多样。也因为如此,面对重重困难,能“活着”出来就不会差。

        其次,实现发展,让自己“懂”教育。我认为有“五个核心认识”。

        第一个核心认识就是李笑来讲的“教是最好的学”,输出是最有效的方式。以前经常组织校本培训,在校内给老师们讲座,我就有体会,你站在台上不能丢份啊,要讲清楚,就得学习、内化、组织语言,这种方式让人“懂”得越来越多,而且记忆深刻。所以我强烈地建议老师们要多走上讲台,给其他老师讲课,开讲座。

        第二个核心认识是“岗位是最好的发展资源”,这一点来自自身的体会。我从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校长助理到副校长,一路走来感触颇深。在这个岗位上,你要指导、帮助老师们,你得学啊,而且这个压力让你必须赶紧学,学慢了不行,学错了不行。人言在其位谋其政,我还想说谋其政得学其东西,从分管教学到德育到后勤安全,每一个岗位都会逼着你思考岗位里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结果当然就是懂得的“微乎其微的领域”越来越多。我们不一定要做行政工作,但很多老师都是教研组长,我真心劝各位好好做好教研组长,这真的是一个极好的平台。

        第三个核心认识是,经历情景的、体验的过程才能有真学习。让大家感同身受的就是参加赛课,磨课脱掉三层皮,对不对?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终身难忘。网上有篇文章叫“在中国,每年有2亿人在假装学习”,先不管作者表达的观点,单看这个标题就有启发。我们有多少老师在假装学习呢?参加准备并不充分的学习培训会议,每学期听课十几节、几十节,每周都有一场甚至几场教研活动,校内各种研讨,你真的学到东西了吗?我们不阅读、光受骗。一群不阅读、不学习的人相互影响,专业发展了吗?又比如,现在我们经常接到上级开展各种德育活动的文件,要求你学校开展什么活动发展学生某某道德品质,他们又给不出什么方法,动不动就让你办小报、搞征文,各位一线德育工作者,我们想想,学生如果没有经历富有情境的,深刻的道德体验,没有反复的课程化的训练反馈,他的道德品质是办个小报,写一次征文拿个奖状就提高的吗?

        第四个核心认识是“虔诚地追教育偶像是发展的捷径”。我就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喜欢一个教育名师,真正的名师,读他的书,看他的文字,听他的课,模仿他的每一个教学片断,然后通过扩展阅读让你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进步是不是会更快呢?

        第五个核心认识是我做父亲后的认识。那就是站在父母的角色上看教育,才会真正懂教育。以前还没孩子的时候,对我们很多家长的做法颇有批评,甚至做行政管理的时候对我们一些有孩子的老师的一些做法也很不能理解。当自己设身处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跳出你语文老师的角色,数学老师的角色,某学科老师的角色,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这个角度,以自己作为父母亲的角色来看教育,你会觉得角色不同,视野不同,有的时候就豁然开朗。和菜头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说现在经常看到那个地铁上一群熊孩子在喧闹,父母长辈在旁边,智商组件瞬间关闭,用一种慈祥的充满爱心的表情看着这些孩子。他开玩笑说我们国家应该立法,每到周末就必须家庭之间相互交换孩子,最后生存下来的孩子才有资格活在这个社会上。有没有道理?我们如果不站在父母的角度,就很难理解这些家长各种各样的教育行为。尤其是面对后进的,真正恼火的学生的时候,以父母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你的教育行为一定有所变化,是这样的吧。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最后来谈第四个问题,就是发展方法问题。前面三个问题铺垫了这么久,实际上就是为了回答第四个问题,回答我们从2012年开始立项研究教师发展的成果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为什么有PCAE这样一个模式的问题。实际上,PCAE就是一个导航器。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是许许多多个“微乎其微领域”的不断迭代升级的认识,我们把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细化分解,我们不是不会选问题吗?细化出来的菜单,就是一个个选题清单,一个个“微乎其微的领域”。我们不是不懂研究的方法吗?我们设计的路径让老师们不断地出入教育情境中,去反复经历体验的过程,不就是真正的学习吗?上面讲“教师最好的学习”,所以我们所有的生产者,将琢磨出来的答案进行结构化组装,然后教给其他老师,这个过程难道不能让人升华吗?Produce-Create-Apply-Evaluation的过程循环模式,就是一个迭代模式。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用的方法就是:

        从一个个的,微乎其微的小问题入手,逐个击破,科学研究,经历体验,求知教人,积少成多,不断发展。

        谢谢大家!

2018年3月4日下午

浏览1759 评论0
作者启爸 分类聊教育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送水阿姨告诉我 启爸谈德育1: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德育课程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