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爸扯闲条

【转】教育,为什么要有“哲学思考”?

2022 9月15日
时间:2022/9/15(周4)13:09|作者:启爸|分类:聊教育

前  言


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团队管理中,经常提到“哲学思考”这一概念。现实社会中,大凡卓有建树的成功人士,甚至取得成功的国家、团体、组织和个人,都对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具有“哲学思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和团队的成功有着颠覆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教育人,不管是管理者的校长和行政干部,还是党政部门的教育管理官员,或者是一线教师,抑或是学生家长,如果从“哲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哲学思考”,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惊喜。

教育人,要懂得什么是哲学 

罗素在自己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讲道:

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哲学,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理性而不是用权威来思考人类无法用确切知识加以肯定的事物,哲学的内容接近于神学,但方法则是科学的。

百度中是这样解释哲学的:

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也有学者对哲学做这样最通俗的解释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育人,要明白为什么学习哲学

理由之一:中华五千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哲学史


冯友兰先生编著的《中国哲学间史》,涵盖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影响中国,更影响世界。

他认为:哲学就是“讲理”,是对人系统的反思。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冯先生把人的境界归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的最高境界,即“哲学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主张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有三个核心思想主张:

哲学上:  “ 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 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 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所著《论语》是儒家经典,其核心思想是“仁与礼”,倡导“仁义礼智信”。

“仁”的主张: 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的主张: 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提出“正名”主张,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庄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清静无为”,或者“无为而治”,倡导“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万事万物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商鞅、李斯,韩非子:

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张“法律至高无上”,以“富国强兵”为己任。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

理由之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哲学史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理论观点:

———反对主观主义、虚无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官僚作风。

———立足现实、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调查研究。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诉诸于实践、与实践相结合。

特别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论”经典哲学文章,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作。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观点出发,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于任何事物都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哲学基础。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和阐释,全面客观深入辩证地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科学方法行动指南。 

在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消极悲观情绪,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著名哲学文章,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评了那些悲观盲动情绪,不能只看到现象,更要看到它的实质,现在虽然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很快的,不仅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具有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所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不断创造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契合时代精神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实践。正是依靠这条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共产党才能一次次克服困难,战胜风险,转危为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历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不断发展、创新的百年历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百年历程。 

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我的党提出的掌握“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为党的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干部把握问题、开展工作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遵循。 

理由之三:人类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哲学史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西方哲学分为三部分:

古代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天主教哲学:教父,论述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经院哲学家论述奥奎那思想。

近代哲学:从文艺复兴到休谟;从卢梭到现代。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

它不是单纯讲述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而是注重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罗素认为,哲学家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既是当时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个性化十足的哲学史。

这本哲学著作包容了历史、科学、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内容,不是一本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一幅有环境、有背景的哲学发展长卷。

在西方哲学史里,不得不提起这些哲学大师:

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柏拉图: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思想:理念论,是一种注重精神力量的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哲学世界的大门,一个是唯心主义,一个是唯物主义。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主张人要:更努力地思考、更聪明地爱、更重视美、更努力地改造社会。

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哲学):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完美的和暂时的。而这些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世间一切事物都有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光芒的,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和伟大合二为一。

柏拉图式爱情:精神恋爱,是一种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建立在理性、道德、责任之上的一种纯洁爱情。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课程体系 ,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

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他是最早论证地球是球形的人。

黑格尔:

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他承认及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

黑格尔认为,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

在学习国外哲学家哲学思想后,发现他们的哲学观点既有相通性,又有各自鲜明的哲学主张。

比如,罗素的“道德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休谟的“人性哲学”,柏拉图的“精神哲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等,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

(世界地图、毛泽东选集、元宇宙、哲学家论著等都是哲学。)

教育人,能从人类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之一:“五育并举”误区


从灵魂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讲:德育就是“从0到1”的工程,这种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没有了这个,灵魂将无处安放。

从创新人才和合格建设者培养上讲:智育就是“从0到1”的工程,这种能力就是“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了这个,国家和团队面临危机时将束手无策。

从人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上讲:体育就是“从0到1”的工程,这种健康保障才是一切的保证。没有了健康这个根本一切归零。

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角度上讲:美育就是“从0到1”的工程,这种教育是孩子“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没有这个,人类文明将失去生命价值。

从人类生存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上讲:劳动教育就是“从0到1”的工程,这种教育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没有了这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无法形成。

然而,在学校教育、履职评价和社会认可方面,人们往往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即智育教育,或多或少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有些地方和学校表现得极为严重。以致于出现“唯成绩论”,“生源大战”,“名校效应”,“恶性竞争”,进而出现了学生的身心疲惫不堪,甚至抑郁轻生,学校和家长焦虑恐慌情绪滋生蔓延,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这种恶性循环不但没有收敛,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很多时候,一所学校自觉不自觉地打上校长的烙印:

校长是理科生,办学具有理科思维,校长是文科生,办学具有文科思维;校长是学英语的,可能重视英语教学,校长是学体育的,可能重视体育工作;校长爱好书法,学校书法就是特色,校长懂现代技术,学校发展注重创新思维,校长有国外学习交流经验,学校就会注重国际理解教育,凡此种种,从表面上看,是发挥优势,是各具特色,是尊重发展意愿,但从深层次剖析,就是缺少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思考,注重的是“权威”“嗜好”,而非“真理”“科学”。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生用行动践行了什么是“五育并举”。

(“爱好广泛,全面发展,系统思考”是成功的秘诀。)


(爱国是成人之本,阅读是成功之母,家庭是成才基石。)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是一个哲学命题)


启示之二:“合成谬误”现象


“合成谬误”意即一种谬误,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

教育工作,很多时候,从单一角度讲,都是正确的,及时和必要的。

但从全局角度讲,如何协调落实,如何发挥效应,如何预防控制,如何改进提高,又显得举步维艰,很难做到协调统一,很难实现理想效果。

当前,国家针对教育方面,出台了很多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利于学校质量提升、利于家长家庭教育、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的政策法规。诸如:

课程改革(含课标修订、教材修订、课堂改革、评价改革等);

双减政策(一是减轻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尽量让他们在学校完成作业;二是减少课外的辅导,尽量给孩子多一点儿自由空间和时间。);

集团化办学(紧密型集团,联盟型集团、云端型集团、合作型集团、多校合作型集团、区域组团、单法人多校区集团、多法人组合集团等);  

教育信息化2.0(教育信息化1.0强调信息基础的学习,教育信息化2.0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后家长“四不减”:不减父母的担当,不减习惯的培养,不减陪伴的质量,不减家校的配合。);

大面积学校“民转公”,或取缔关闭国际学校和民办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大面积实施“民转公”转制或取缔,从管理、经费到师资队伍等都带来严峻挑战)等。

上述政策法规的出台,从单一政策角度讲,都值得肯定,但从全局来讲,如何把每一件事做好,如何协调各项任务的落实,如何解决或化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等,特别需要有“哲学家”的智慧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能力,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灵活运用等,都在考验每一个教育人。


启示之三:“丛林法则”陷阱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一般体现在植物界方面,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

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可以改变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这也是人类社会要遵守的生存法则。大到国家间、政权间的竞争,小到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要遵循丛林法则,至于竞争结果,那就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和改造或适应世界的能力了。

当今世界,倡导世界的多极化,推动全球化进程,实现《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履行国际义务”等,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世界正在向单极世界和霸权主义演变,疫情、灾难、饥饿、战争、人权、公平、正义、和平、合作等,都成了最尖锐的问题,并被肆意践踏。

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拉帮结派”,“团团伙伙”,“适者生存”,“恶性竞争”,“恶性炒作”,“虚假宣传”等现象,让这个世界不得安宁,处于焦虑、恐慌和失望状态,

人类社会发展走到了决定生死命运的关键关头,“合作共赢”才是最重要的!

越是关键关头,越需要冷静,越需要客观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越是关键关头,越需要用历史发展观、辩证唯物观看待世界;

越是关键关头,越需要从人生、人性、人文、人心、人民的角度去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实地解决等。

越是关键关头,越需要解决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诸如“作风霸道,滥权妄为,亲清不分,家风不正、信仰丧失。”等都是阻碍和破坏世界和团队的致命因素。

越崇尚“丛林法则”,就会变得无度竞争,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不顾他人,不讲法理,使世界和团队变得没有底线,没有公理,没有人性。

每一个教育人,都承担着个人命运、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重大而艰巨的责任。

如何面对困难、化解矛盾、做好自己;如何基于现实、面对实现,超越自己;如何心系他人、胸怀国家、放眼世界、成就自己。都需要调查研究、深刻反思和砥砺前行。

结 束 语


借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作为本期推文的结束语,与君共勉。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过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参考文献并鸣谢:

1.王伟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罗素《西方哲学史》 ;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百度及相关网络资料。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有信仰是幸福的吴希福

浏览4422 评论0
作者启爸 分类聊教育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新课标预备知识清单(建议收藏) 【转】苏忱:打造优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需考虑三个基本问题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