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爸扯闲条

启爸的说说

28 03月

  • 2000-05-22 22:04:19

    用一个小时打卡四个城区,用一次夜跑留个美好回忆。

  • 2022-05-22 19:55:56

    GAI(周延)的作品《兰花草》,歌词很有意思。来自:酷我音乐

  • 2022-05-22 10:22:13

    “要进行有效的论证,只能有两条路径:要么采用经验的归纳的路子,要么采用先验的演绎的路子。只有那些尚未入门的初学者才不断用名人名言来为自己做辩护。”

  • 2022-05-21 23:08:21

    分类别、作比较、找关系,几乎是所有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此而言,学术研究就是分类别、作比较、找关系。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不同侧面而非独立的方法。

  • 2022-05-20 12:45:52

    在现代科研领域中有个说法:低垂的果实已经没有了,不可能再有什么科学家只需要在家里花时间和精力,就能得到一个震惊整个科学界的理论,任何科学领域的最末端的角落都有很多科研人员倾尽毕生心血在研究,他们一生致力于把自己研究的领域边界向外扩展一点点,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生都不会做出什么科研贡献。……哲学的很多研究内容已经被更加精细的学科瓜分走了,古代哲学已死,现代哲学研究的内容,只不过是科学界暂时找不到能足够量化数据的方式来肢解现代哲学的研究课题,否则哲学可能彻底沦为没有研究素材的学问,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科学一步步接管研究内容,直到哲学成为彻底的古代学问,被放到博物馆里封存。……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过的一样:中国没有哲学家,只有研究西方哲学家的哲学家。……如果哲学学者真能把古代先哲们看似不说人话的著作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说明白,就是无量功德。如果哲学学者能做到把哲学研究里的精妙智慧传导到普通人的生活里,就是伟大贡献。……不要低估受过正统专业训练的学者的研究能力。一群在大学研究院里一步步接受正规训练的学者研究一辈子,比不上一个自学成才的家伙?只有武侠和修仙小说看多了的人,才相信这种事情会在现实生活里发生。……了解社会常识,学习各领域知识,建立思考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社会矛盾多发期不至于常常被人忽悠。”——知乎《聊聊王东岳这个人》,作者 麻花。链接

    标红的部分,和现在教育界类似。如果教育理论家能结合具体场景让普通老师听得懂,理解得透,用得起,也算是功德无量。我们很多时候听讲座,感觉自己听懂了,似乎懂了,实际上懂的只是专家讲的字面意思,内涵意义是没懂的。“懂”在于能正确关联起案例、场景、问题,进一步知而行,让工作的相关场景在教师头脑中自动触发理论,并能拓展延伸相关理论……

  • 2022-05-19 18:11:56

    1.只有以扎实的科学知识教育为坚强基础,传承人类文化精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

    2.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必定有其最核心的教育任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无论如何应该是夯实基础。以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创造、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记忆为例,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为,教学应多关注后续的教学目标,没有后续目标的有效实现就不会有最前面创造目标的达成。创造一定是以记忆和理解深广知识为基础,而创造行为的培养不是基础教育的一般性任务。基础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必须将课堂教学重点或者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目标金字塔”的下面部分。如果将重点置于“创造”上,则是典型的“爱毛反裘”。在笔者看来,那些课堂中没有知识含量与基础的创新培养不只是低水平的热闹和表面性快乐,更是毁人不倦而误人子弟。眼下似乎大有“谈记忆色变”之势。其实,所有的学习都仰赖记忆。背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必须学习很多必须记住的内容。记不记是真正的假问题,而记什么和怎么记才是师生需要认真研究的真问题。

    3.有言论认为,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包罗万象,若想知晓某些知识,上网一查便知,所以知识记忆再非必需。在此,笔者用柏拉图在《美诺篇》中的名言作为回应,“一件东西你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你又怎么去寻求它呢?”网上的信息再多,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它又与你有何关系?在教育技术领域,既浪费财力又浪费精力的“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自己果实寥寥,甚至还严重干扰他人“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到目前为止还远未获得人们在科幻小说里所幻想的高强本领。因此,人们只能大谈意义、画饼充饥。

    总之,如果学生的发展基础不牢固,上层建筑迟早会坍塌崩坏。我们必须纠正轻视知识的倾向,将学习知识摆到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必须打破人工智能之于教育的神话,避免弱人工智能对学生造成伤害。(李芒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  《教学“谎花”的妖艳遮蔽了劳而无功的教育》教育科学研究 2022-05-09)



  • 2022-05-17 23:03:41

    任何抽象的知识都可以还原为生动的图像、有趣的故事。“一次学会”表示你在学习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忙着做细致漂亮的笔记,然后等着下课再去重学。

    10岁规则:言语能被十岁孩子听懂。

  • 2022-05-16 11:27:34

    事物总有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基本问题,也就是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问题。老师们其实只希望知道“怎么样”就够了,字词怎么教?如何让学生讲得出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何讲学生才能够把这个题做得出来……老师们希望的、追求的、感兴趣的,是获得“方法”,至于为什么用这个方法,大概也没兴趣知道。但是,但是,目前的各类研究,特别是专家们,总是在告诉我们老师们,你一定要知道者是什么,为什么,依据什么理论,本质是什么。他只想知道“术”,你偏要告诉他,“道”其实更重要。是的,“道”的确更重要,但问题是他觉得这不是干活,也不能直接拿来用。于是乎,专家们知道理论,却不一定上得好课,一线老师们可以上好课,但未必知道理论,于是,也就写不出文章,做不出研究。研究的、学术的活儿与教育教学的实践,就是两张皮,两个频道,各说各话。

  • 2022-05-15 17:37:45

    1.课堂教学不等于文本解读,语文学习也不是文学评论。面对那么多的名家解读,作为语文老师,最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篇文本提升学生该有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我们需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但更应该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文章是怎样写的”。

    2.导入的最大功能在“导”而非“入”,不是随随便便拉扯出课题就算完事。

    3.课堂教学到底落不落实,关键在于我们的实施路径是否具体。

    4.好像追问得紧,实际逼问得凶。

    ——黎炳晨

  • 2022-05-13 19:51:38

    放风~~

     

浏览0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